對於鴨農而言,鴨病毒性肝炎與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屬於最難以克服的病毒性疾病,深深考驗著臺灣水禽產業,牙周病治療家畜衛生試驗所針對這兩種疾病研發出「多價卵黃抗體製劑」,在田間試驗的育成率也提升到九成九,有效降低水禽病毒性疾病對鴨隻的危害,不再造成農民龐大損失。
由於台灣人冬季喜好食用薑母鴨,在年節食材也總有鴨肉的身影出現,因此台灣肉鴨每年也有超過80億元產值,而台灣鴨農總是面臨鴨病毒性肝炎與水禽小病毒感染症,兩種病毒性疾病的考驗。
其中,鴨病毒性肝炎主要發生在3週齡以下雛鴨,肝臟會出現出血性肝炎,若一周齡以下雛鴨感染,死亡率可高達95%;而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則會造成鴨隻腸子壞死、鴨喙短小,出現下痢、進食困難等症狀。
許多民眾或許會納悶,為什麼明明有刷牙但卻還是有牙周病的情形出現?何松穎醫師表示,一般而言牙周病常會出現在口腔清潔較不確實的族群身上,有刷牙並不代表有刷乾淨。那麼反過來說,什麼樣的人容易有牙齒沒刷乾淨的情況?醫師表示,除了平常未做好口腔清潔的民眾之外,其他像是失智、失能等行動不便的患者就容易有無法確實作好清潔的情況,患者或照護者應多加留意。另外比較特殊的情況是,荷爾蒙變化對身體造成的影響,例如女性初經、懷牙周病治療孕等,這些荷爾蒙的變化都可能造成牙齦出現發炎的情況,不過這種族群比較常見的牙周病通常為牙齦炎,較少進入到牙周炎的情況,一般來說會隨著荷爾蒙恢復正常。
畜衛所副所長許聰文表示,1989年台灣曾同時爆發此兩種疾病,造成180萬隻雛鴨中有44萬隻受到感牙周病治療方式染,其中30萬隻因此死亡,死亡率逾6成8,僅3成存活,可見兩種疾病對於台灣養鴨業的衝擊。
畜衛所指出,「多價卵黃抗體製劑」經過約6年的研發期,目前在防檢局檢驗中,未來量產的目標也在逐步進行,畜衛所也建議,種鴨應於產蛋前8周注射疫苗,雛鴨則應於1日齡及10日齡各一劑卵黃抗體製劑,可有效保護雛鴨度過易感染疾病時期。
只有牙醫能夠發現牙周病的早期症狀,但隨著病情發展,其他症狀會慢慢顯現。這些症狀包括:
• 牙齦紅腫疼痛
• 刷牙或使用牙線時齒齦出血
• 牙齒偏移或鬆動
• 牙齒與牙齦之間有膿液
• 口臭不能消除
• 因為牙齦退縮,牙齒顯得更長
• 牙齦與牙齒分離
• 牙齒咬合方式發生變化
• 部分假牙的配合出現變化